关灯
护眼
字体:

73.73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剪辑师不是很认同伊娃的想法,他提出了自己专业的意见,“补述不能多用,你用的太多,大量的用,会让观众产生困惑的。”

    伊娃反问:“补述就是闪回,自然地闪回怎么会让观众感到困惑?”

    剪辑师:“……反正我的建议,最好别用那么多的补述闪回。”

    伊娃摇摇头,很坚定地说道:“不,我要用。如果不在叙述上做点创新,那这部电影很可能会被人认为是一部华而不实的电影。”

    剪辑师颇为不解,“怎么可能华而不实,这些都太美妙了……”

    伊娃道:“你错了,事实上,服装、音乐、角色的长相、美妙的爱尔兰腔,说到底这些都无所谓,你就是给任何一个二流导演一堆钱,他也能给你折腾出来。而那些二流导演,真正学不来的,是叙事。”

    在如今风格各异的电影界,超华丽的叙事才是王道。

    伊娃需要创造一些新的感觉,不仅仅是在表面上下功夫,更多的还有叙事方面。

    剪辑师原先确实是不理解的,但是当他按照伊娃的想法去完成了这一切之后,他才发现伊娃真正的想法,那就是用自然的补述剪辑,将人物的情感更加深入的代入进去,完成一种华丽的叙事升华。

    大量经常出现的闪回,比平铺直叙更加容易让观众体会彼时人物的心情。

    这种做法很大胆,但是伊娃要去做,而且,她似乎成功了。

    在剪辑和后期结束后,伊娃发了一个粗剪的DEMO版本给梅根去看。

    梅根怀着一种马上要开吃一盘美味蛋糕的心情,打开了伊娃拿来的DEMO。

    噢,这确实是无可挑剔的伊娃科迪的电影,这种夏日午后如一杯冰淇淋一般清爽的片子,走的是一贯伊娃那油画一般清丽的风格。

    在观影的整个过程里,梅根觉得那真的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她看过很多导演的电影,很多时候她会觉得看那些著名大导的片子是一种煎熬,可能因为她是女性的缘故。

    而看同为女性导演伊娃的片子,那真的是太享受了。

    这种感情细腻到无可挑剔的细节,一般电影里真看不到。

    这部《布鲁克林》没有美国电影那种大气前卫和英国电影的冷静锐利,这部《布鲁克林》反而有点小气,却小气的优美。

    这部片子的“小气”,正如片中女主角阿尔沙的外貌一样。

    金发白肤,带着精灵感的古典美,精致鼻子、樱桃小嘴、朦胧双眼、气质端庄,这种外貌在欧美电影里是属于非常“小气”的,和典型的好莱坞花瓶长相还是不同的,阿尔沙这种外貌,是撑不起好莱坞大片里的花瓶的。

    但是在这片子里,却非常契合,那种“小气”的格局,配合这部“小气”的电影,诉说了整整一代人的故事。

    也就是上个世纪爱尔兰人大规模迁徙美国的那一代人的故事。

    伊娃的功力就在这里,前半部分阿尔沙来到了布鲁克林,梅根开始与她一起展望美好的人生,而到了后半段阿尔沙的人生变得不如意一切急转直下,梅根有开水跟着她一起担心。

    梅根比任何人都关心阿尔沙。

    不过,正因为有了前半段的如意和后半段急转直下的对比,才升华了这部电影的艺术性,不然《布鲁克林》可能就真的要沦为一部风光不错的小妞片了,好在,它还有后半段。

    而这部电影的所有精华,也都集中在了后半段阿尔沙本人内心的挣扎上。

    影片的整个艺术性被提升了。

    最终,这部兼并了艺术性和内心情绪的电影,彻彻底底打动了梅根。

    她比任何一个人都关心电影里的阿尔沙,一旦让观众开始关心电影中的主角,这部电影就是成功了。

    多少电影,多少导演,拍了多少片子,却做不到这简单的一点,这就是好片和烂片的差距。

    《007》拍了一部又一部,观众看得爽了又爽,但是每次邦德冒险或者遇险的时候,观众会真正的关心他吗?关心他的内心,关心他的境遇,会吗?

    不会 ,观众只顾着赶紧让他们爽爽爽。

    当然这不是说明《007》不是好电影,它做到让观众爽爽爽,就是不错的商业片了。

    但是要谈电影的艺术性,它还远远不够格。

    而看完伊娃的《布鲁克林》,梅根深感:这片子洗脑功力强大啊……

    现在她脑子里什么都装不下,满脑子都是电影里的那些残影:印象派的色彩,勃拉姆斯快节奏而优雅的音乐,普希金笔下少女的侧脸。

    这伊娃科迪,洗脑功力了得啊!

    不仅拍了一部牵动观众内心的电影,还成功地用诗一般的意境给观众洗了脑、洗了眼睛。

    这是要让那些观众从此以后再也无法接纳别人的风格啊!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