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0496章 谦虚谨慎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必定造成人口的大量减少,整个国家人口只剩下原来的好几分之一,这么少的人口,又有那么多的土地,百姓生活肯定会越来越好。

    王朝的经济也会不断发展,也就有了国泰民安的大好局面。

    对于唐初的贞观时代也是如此。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这是李世民的选择。

    虽然说这种政治制度,是杨坚开创的,但是你使用的人,也必须有智慧,用好这个政治制度才行。

    其实三省职权划分,则初步体现了现代化政治特征――分权原则,中书省发布命令,门下省审查命令,尚书省执行命令。

    每一个政令的形成。

    都必须先由诸宰相在设于中书省的政事堂举行会议,形成决议后报皇帝批准,再由中书省以皇帝名义发布诏书。

    诏书发布之前,必须送门下省审查。

    门下省认为不合适的,可以拒绝“副署”。

    诏书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颁布,只有门下省“副署”后的诏书才成为国家正式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当时的贤臣魏征就供职于门下省。

    其实选择何种政治体制,是非常考验人的智慧的。

    李世民选用短命王朝隋朝创立的“三省六部制”,确实是几千年封建王朝中最科学,最完善,也是最好的政治制度。

    这种政治制度很有点,类似现代民主国家的“三权分立”制。

    西方在十七世纪兴起的分权学说,唐太宗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运用于中国的政治体制,进一步说明了唐王朝的文明程度是何等之高。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李世民规定。

    自己的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从而有效地防止了他自己在决策中出现可能的失误,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八百五十三个帝王中,唯一只有李世民一个人拥有如此杰出智慧和胸襟。

    这个做法表面上是限制了帝王的权力。

    实际上确是对国家有极大的好处,因为这样更有利于杜绝错误的决定,并且因为给了臣子否决他的权利,更让臣子们对帝王的更加忠诚、更加认真谨慎的使用这个否决的权力。

    李世民对于权力使用的谨慎程度,可以说是到了极至。

    因为隋末民变,使唐太宗认识“民依於国,国依於民”的道理。

    隋末之混乱,使二十七岁登基、英气勃发的太宗时时引以为戒,经常让身边的人提醒自己,要自我克制欲望。

    经常与大臣们讨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原因。

    吸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再三叮嘱臣下,不要因为自己不高兴而停止进谏,致力纠正前朝君臣猜疑之失,这是贞观君臣能够同心协力共济致治的重要因素。

    李世民知道人才的重要性,特别注重选贤任能。

    唐太宗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因此能够从各阶层搜罗许多杰出人才。

    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

    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为一代名将,此外,太宗亦不计前嫌,重用建成旧部魏徵、王珪,降将尉迟恭、秦琼等,真是人才济济。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

    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

    由于唐太宗非常重视人才选拔。

    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

    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太宗重用人才,虚怀纳谏,得人善任,从谏如流。

    营造出政治清明的氛围,保证了非常开明正确的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上的政策得以制定和实施。

    太宗以隋炀帝拒谏亡国为戒。

    隋炀帝拒谏,说明了他过于自高自大,不能看清楚自己,也就是没有自知之明,他做的很多事情,出发点和落脚点肯定是正确的。

    但他采取的办法确是错误的。

    赵卫东分析,隋炀帝看到他父亲隋文帝在短短的二十多年内,创造出无比辉煌的业绩,隋炀帝也想在短时间内,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以体现他比自己的父亲更有才能、更加出色,想要超越自己的父亲。

    可惜正是隋炀帝不能很好的掌握度。

    从这一点来说,他的智慧跟他的父亲相比,就有很...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