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零九章 大业东移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在上海,属于管家的几栋大楼已处矗立在黄浦江上,南边的两排十字路口及商铺也建成了,海滨别墅也已赚的盆满缸满,除去成本,八百万两已入开发银行的账户,下一步怎么办?总部是不是迁往上海,刘芳从京师回来后,与世敦商议在武昌召开了管氏产业集团的总部会议,听取大家意见。

    芙蓉:“爹妈,我对总部的理解,首先它是掌管管氏产业的一个机构,一个办具体事务的班子,以及能做出决策的总裁和副总裁,将总部设在未来的经济中心是可以的,中心立足上海,面向全大清的格局也是合理的。但在目前除航运,邮传之外,能赚钱的都分都在全国各地,由各省大公司经营,他们是主要的赚钱渠道,对各地产业的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对现有的产业,是配备强有力的领导班子,让我们正字辈、仲字辈的主要精力用于创业,开辟新的行业,而不是坐在总部大楼里摆龙门阵。”

    明月:“由于经常要去青龙楼,穿过武汉三镇,我发现经商的形式非常多,有坐商与行商,有零售与整卖,有独家经营与合资经营,婆婆爷爷,我发现我们形式比较单一,我们在某种形式来讲充其量算个坐商,把行商的商机完全让给别人了。”

    金莲:“婆婆经营外国货,占进口之大宗,我们管家争取全部控制洋货的销售,成为全国唯一的经销商,另一方面。我们建洋货楼,专门经营洋货,就像名品汇一样,不给他人以任何插足的机会。”

    正龙:“我在武汉发现汉口不仅是全国性的木材交易市场。也是大米交易市场,听说附近有个肉牛交易市场,如果我们在四川养的肉牛拿在这里来交易,既容易卖,而且会卖个好价钱,正宦兄弟的岳父是阆中木材帮的帮主,我们可不可以投资木材市场,利用姻伯,投巨资。赚大钱。”

    芙蓉:“我们名曰开发银行,现有大量资金闲置着,没有发挥着用,今后就是只要有开发前景的要大力投入,力争控制全局,同时对各地的产业,既要加强监控,又要鼓励开拓新的领域,正龙哥说的木材生意就可以考虑。”

    刘芳:“刚才听了几位后辈儿孙的讲话,发人深省。证明你们头脑清醒,眼光敏锐,思路开阔,见解独到,这是一个优秀商人必备的素质。的确我们的航运有重客运,轻货运的倾向,我们的经营喜欢走老路,少探索,我们的管理只注重个人的才能。忽略管理层的集体作用等。管理班子就要按要求严格进行管理,这样我们的领导成员就可放手进行创业。芙蓉说得对,几个重大的城市是我们事业的支撑点和主要产业之所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武汉这个地方是木材、大米,现在又加上肉牛的集散地,我们卷不卷入这三大产业的经销可以讨论,但正龙哥密切关注这方面的情况是好的很。”

    管世敦:“目前京师与江宁这两大城市我们已经产业多多,新的拓展已比较困难,陕西和四川拓展余地已不大了,因此我们的注意力应转到其他我们没去的。拓展余地大的地方,我们的精兵强将应深入到这些地方去,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些地方多在东边,因此,集团总部迁到上海是必要的。”

    刘芳:“正龙夫妇暂留武汉,探讨木材、大米、肉牛的售卖,你先回阆中与正凤,欧阳磋商木材运销去成都与正宦和东方夫妇商议粮食处理问题,大宗谷物看在重庆卖与在武汉卖差价大不大,大才干,同样,肉牛也是这样。”

    管世敦:“我补充一点,武汉是三大火炉,人们迫切希望避暑,好好考察,选个好点的地方建避暑小楼,这是最赚钱的营生。其他,我想在福州、杭州这些大城市寻找发展项目,建立我们的产业,我不希望在这东方沿海出现没有管氏产业的空白。”

    龙凤:“我同意总部迁往上海,总部一帮子办事人员由世衡全面管起来,使其能迅速的运转,在苏州河北岸我们还应像现在的黄浦江北岸一样再建几栋大楼,我认为建纺织品专营大楼,专营丝、麻、棉三类纺织品的销售与批发,纺织业最发达的地方就是江苏江宁到上海一带,全大清都要到这里来买,因为这里数量多,质量好,品种齐。”

    管世敦:“大嫂谈的给我很大的启发,我们产出的丝麻织品、酒类、糖类、水果、粮食皆具有优势,过去都是人家收购去赚钱去了,现在我们的想法变了,我们也要当行商,搞大规模、长距离贩卖,我们也要当大批发商,做了大笔大笔的生意,我们也要逐渐进入我们不熟悉的领域,比如木材、药材、粮食这些官绅百姓最需要的东西。自从姻伯过世,我们与龙家联系就少了,不知龙家现在经营的怎么样了,世嘉大姐也老了,应退回重庆,让龙鳞哥把龙家的担子挑起来,我们两家好好合作,争取把药材市场抓在我们手中。”

    龙凤:“我爹过世以后,本该龙鳞回来执掌龙兴药业,但大嫂王命在身,最近听说,龙鳞已回重庆来了,大姐世嘉回来没有不清楚。”

    刘芳:“大姐的事情好办,大姐都六十过了,该回家养老了,我给傅总理写封信,请他给皇上说说,京师的生意再派个年轻人去就行。”

    管世敦:“全国的药材集散市场在扬州,我们应在那里建立自己的药材商贸大楼,派出雄厚实力经营药材生意,定能成大气候。总部搬迁之事刘芳你就负责,我和大嫂与正龙转回重庆,到龙兴药业商量扩大药材经营的事,同时去阆中与欧阳亲家商量扩大木材经营。崇仲与明月详细了解米帮与木材帮及牲口邦的情况,以便为我们进入探明道路。寻找大买主。”

    刘芳:“我同意世敦的安排,我与大哥带领正仕、芙蓉与敬仲金莲先去上海,安排总部,并择地再建几栋商用大楼。首先要建的是洋货大楼,实现捷足先登。崇仲与明月,武汉天气炎热,建避暑小楼也刻不容缓,原考虑珞珈山一带,住这几年,发现林中也只略微凉快一点,当选更高的山,远一些都不要紧。只要很凉快便不愁销路。”

    正仕、芙蓉与崇仲与明月:“是!”

    龙凤:“纺织业中丝纺织、麻纺织我们都有了,现在独缺棉纺织,芙蓉,你看有没有机会把我们的棉纺织搞起来。”

    明月:“婆婆,刚才大婆说到建棉纺织厂的事,我突然想到前天在湖北总行碰见的一件事,看是不是一个机会,就是那个织不尽的什么江布的地方。”

    芙蓉:“织不尽的松江布的松江。”

    明月:“对,就是松江,有个人拿了五万两来银行汇到松江。我很奇怪,问道:“这位大叔的亲戚遇到急事了?”那大叔说到:“可不是嘛,我儿子遭飞来横祸,他的织布厂不明不白失火,大火引燃了他的库房,不仅库存棉花化为灰烬,而且一家人都烧成重伤,被抬到医馆,医来医去。花了几万不说。最后人还是没有医好,屋的最后这点积蓄只好都花进去给治疗费了。看来只有卖厂了。”

    刘芳:“这是个线索,你没问是松江什么地方?”

    明月:“我看了收银人的地点是松江县江阳厢第八巷魏元聪。”

    芙蓉:“松江在上海南边,很近。也是在黄浦江边,妈到上海后我们立即去看一下,如真要买,价钱合理,就买过来再说。”

    刘芳:“可以。这样吧,你与正仕明天就赶回上海,直接去松江,机不可失,能买,先买过来再说,我带大队随后赶到。”

    这是大事,正仕、芙蓉第二天乘去上海的船,第四天傍晚到家。

    翌日赶到松江,先到江阳厢第八巷,从隔壁邻居打听到魏元聪的棉纺织厂,从外面看。三分之一已经被烧毁,厂内工已停了,里面有些人在走动,在相邻也有许多人在清理一片废墟。

    “走,先去县衙见见县太爷再再说!”

    松江知县一看投刺是三品兵部主事,赶忙跑出来迎接,除了见两个青年夫妇,既没见绿呢大轿,也没见车马随从,又反身回去问门房:

    “门子,郁大人呢?”

    门子:“是门外那个年轻女子递的投刺。”

    知县忙问道:“哪位是郁大人,下官有请。”

    郁芙蓉:“本人就是郁芙蓉,知县大人先请。”

    进到大堂落座后,芙蓉说道:

    “知县大人贵姓?”

    知县:“免贵姓陶,郁大人莅临蔽县不知有何贵干?”

    芙蓉:“前不久贵县某棉纺织厂因为失火而死了许多人,不知近况如何?”

    陶知县:“情况很糟,经捕快多方查实,原系一庄因工商竞争引起的纠纷,演变成报复杀人案,他隔壁也是一家棉纺织厂,唆使人放的火,我已将其拘捕归案,哎,松江两家最大的棉纺织厂却因恩怨而两败俱伤,放火的没收厂房变卖,以作赔偿,另一家人也伤重而死,也无法经营了。”

    芙蓉:“陶大人,我们管家在上海的开发搞得轰轰烈烈,想必陶大人必定有所耳闻,我们奉母亲之命,前来松江查看有无机会涉足棉纺织业,如这两个厂子我们能买到手,由我们注资经营,我想松江的棉纺织业在全大清执牛耳的地位不仅不受影响,而且还会有更大的发展,我们也不会忘记陶大人的恩德的。”

    陶知县:“管大人与刘大人开发新上海已名动天下,现又派郁大人来松江关注我松江的棉纺织业,下官十分感动,犯人所属的棉纺织厂下官作价五千两卖给你,死人这家我也叫他家卖给你们,给我两天时间,行不行?第三天早上请郁大人来听信。”

    芙蓉:“可以,可以,那我们就告辞了。我忘记介绍,这是我夫君,户部郎中管正仕。”

    陶知县拱手道:“啊,原来是管大人。失敬,失敬!”

    管正仕:“幸会幸会,多谢关照!”

    陶知县把死者的老妈和一个十来岁的儿子叫来,劝他们卖出厂子,回家去养老抚小,连带凶犯家产及自己家产共一万两,行不?如不行,他就不管了,结果老妈接受这种处理办法。写了买卖契约,盖了指印,拿着万两银子回汉口去了。”

    第三天正仕与芙蓉赶到松江大堂时,陶知县告诉她一切处理好了,请郁大人付银一万两就可接收这两个厂子了。

    芙蓉当即掏出一万两千两递给陶知县,说道:“多的是陶大人的辛苦费。”

    陶知县写了五千两的收据及另一厂的买卖契约递给了芙蓉,说道:

    “郁大人、管大人,我陪你们去这两个厂子,宣布你们管家接管的事。”

    芙蓉:“谢谢陶大人。”

    很快来到江边一片空旷的地方,两厂相邻中间只隔百步之遥。

    正仕:“陶大人。我准备将两厂连在一起,中间的空地我们买了。”

    陶大人:“两厂合为一厂,便于经营,这点地送给二位大人了。”

    正仕、芙蓉:“谢谢陶大人。”

    由于陶大人事先已派人来通知,今天上午有重要的问题宣布,请各厂管事人员及匠师到厂中集合。

    首先到原魏家厂子,陶大人叫管事魏家祥把大家叫到一个空地上,宣布这座棉纺织厂已卖给管家大老板了,原老板的人已拿起钱回汉口去了。新老板就是开发上海卓有成效的大家都知道的管家。这位是管少老板,这位是少夫人。希望大家在管老板的带领下,把厂搞得更好,生产出更多的布。作为松江最大的棉纺织厂,为松江做更大的贡献。同时还需要告诉大家,隔壁那家茂源纺织厂官家没收后,也卖给管大老板,管大老板准备将两厂合并,今后大家不再是对手,而是一家了,更希望两边的人携手合作,起好我松江纺织界龙头老大的作用,下面请管少老板给大家讲话。”

    正仕:“上海的开发,大家有目共睹,由于我们注重诚信,礼义经商,所以江苏富商都到上海经商办厂,很快就使上海变成为大清东方工商业的重镇,被皇上比喻成东方明珠,上海也由一个县直接升成为府,设巡抚治理,松江成了上海管的一个县,但松江又是大清棉纺织中心,我们便来了,决心与诸位师傅共同振兴松江的棉纺织业,大家有信心没有?”

    众人:“有!”

    正仕:“魏管事,请你给我们讲讲这个厂子的情况。”

    魏管事:“这个棉纺织厂共占地七百亩,有各种机器五百三十五台,有七百九十五人,其中大匠师二十八人,匠师六百六十八人,管理层人员三十人,我是总管事,下面四个管事,一个负责纺,一个负责织,一个负责染,一个负责其他事务,有各种木制机具五百八十台,年产值三百五十万两,居松江之首。由于老板烧死,群龙无首,已停产五天。”

    芙蓉:“各位师傅,现厂子易主,更名弘顺棉纺织厂,我们管家财大势大,已没有任何问题了,魏总管事,让大家立即复工,让几大管事谈谈差什么,我们买什么,请账房师先谈谈资金情况。”

    账房师:“我姓李名元,是账房师,现在账上只有现银五十二两,老板出事后不再补充资金,我们仍然开工,活动资金全用完了,原材料也用完了,所以只好停工。”

    芙蓉:“李账房师,这么大的厂子,流动资金魏老板是给多少?”

    李元:“一般是两千两。”

    芙蓉:“好,我先给五千两,该买的买,该制的制,该用的用,魏管事马上开工没有问题吧?”

    魏家祥:“今天下午做准备,明天保证开工。”

    芙蓉:“各位师傅,我宣布全体师傅一个不少的留下,大家请放心的干,魏总管事,匠师们的工资是多少?”

    魏管事:“少夫人,大匠师一两八,匠师一两二。总管事、管事比大匠师。”

    芙蓉:“我宣布大匠师的月薪涨到二两,匠师的涨到一两五,其他人员涨一百钱,夫君。你留下来检查厂房、设备、库房情况,我去接收隔壁厂子。”

    正仕:“要得!”

    陶大人带芙蓉去到买的那座罚没的棉纺织厂。召集全体管理人员宣布易主之事以后,芙蓉首先说此厂更名为弘利棉纺织厂,留用全部人员,弘利与弘顺想比,厂里情况都差不多,只是小一点,但其库房却有大量的成品,原材料也有一些。管理人员少一些,总管事姓童名林,是一个很精干的小伙子,出身于纺织世家,本人还兼大匠师,由于他懂技术,一切管得井井有条,给芙蓉留下很好的印象,同样也因为备用金用完而停止。

    芙蓉:“我注入的资金五千两,下午做准备。明天全面复工没问题的。”

    童林:“没问题,下午有的工序可复工,明天全部复工。”

    芙蓉:“童林,我准备将我们的弘利与隔壁的弘顺两厂进行合并,你看应该怎么做?”

    童林:“少夫人,合并是好事,两厂合并力量大为增加,这么多大匠师,可以织出更多高质量的布。甚至特殊用途的布。染出更美丽的花纹,更素雅的花纹。两厂合并首先要消除大家心中的隔阂。才能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然后打开围墙。调整厂房,两边人手统一搭配,组成新的纺织染不同分工的作坊,在劳作中互相就熟悉了,也慢慢就习惯了,同时,调整管事班子,把能干得力的留下,剩下的人做匠师。”

    童林带他去在整个厂里转了转,看了看大家的住房,皆很差。

    两个厂加起来,再加上得到两厂之间的土地共有一千五百亩土地,松江因棉纺织业发达,土地利用比上海高得多,一定要好好的把这块土地用好。

    这时,正仕过来了,看了这边厂房情况,说道:“我问了一下棉花的来源,皆江北那边,我在想,如果将我们厂房搬到上海苏州河边,我们管理方便的多,我们将建纺织品交易大楼,便于买家考察我们的生产。”

    芙蓉:“正仕,棉纺织的中心在松江这里,而且这里才是棉纺织品的交易中心,我们不能放弃这个中心地位,只是厂房的布局的确是问题,更何况,两边厂房使用多年,已很破旧,两厂合为一个新厂,应有新的面貌,应有新的厂房,但怎么建,我还未考虑成熟,我倾向于纺织染分成三个分厂,各有独立的厂房,这种厂房可以是楼阁式的王字形,加上一栋楼下为交易楼,二楼为库房,三楼为管理人员办公用房,四栋楼在黄埔江边一字排开,为松江增色不少。”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