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十六章 迭遭剧变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今年开春后春雨绵绵,管家河沟原有一座木桥已使用多年,一次管世敦从陈家桥回来,正走在桥上,突然听见“喳”一声,毕竟是宝马,马使劲一纵,飞身过桥,接着一大块桥板掉入河中,管世敦下马一看,不仅桥板老朽,甚至桥梁也年久而腐,而自己家中多是重载马车。当即回来与世选和刘芳商量,决定在管家河沟上架一座牢固的石桥。

    管世敦仔细看了管家河沟的流向,刚好到这里拐了两个湾,形成一端略成东西向的河段,大桥正架在上面,连接着南北的大道。

    管世敦派人四下打听,附近青木关、陈家桥、虎溪河三个镇皆没有会造桥的师傅,最后从一个石匠那里,才得知在走马岗有造桥师傅。管世敦决定亲自登门拜访,一再打听,最后终于在走马岗场上的茶馆里找到了造桥师傅。引荐的人告诉管世敦,师傅姓石,父子四人皆会造桥。

    石师傅五十开外,世敦上前拱手敬礼:

    “石老师傅,青木关管世敦有礼了。”

    石老师傅:“管大老板,石某还礼了!管大老板光临走马岗,想必有什么吩咐?”

    管世敦:“石老师傅是巴县驰名的造桥大匠师,我哪的敢有什么吩咐,是我有求于石老师傅。”

    石老师傅:“管大老板是我巴县首富,有什么只管叫下人来说一声就行,何劳你亲自光临。”

    管世敦:“我怕下人于礼不周,怠慢了石老师傅。事情是这样的。我家门前的管家河沟原本有座木桥,可能是前明建的,年久失修,我决意重新改建成一座牢固的石平桥。以利人轿、车马通行。”

    石老师傅拱手道:“管大老板,造桥没有问题,具体情况,要看了才好说。这样吧,明天一早我带上我儿子从官道赶到青木关,你派人在场口那家龙泉茶社等我就行。”

    管世敦:“好的,明天恭候大驾!”

    石老师傅一行打早从走马出发,经金凤、曾家、虎溪于午时到达青木关,管世敦在青木关请石师傅一行吃了中饭。便到了修桥处。

    管世敦:“各位师傅,就是这座桥,你们看怎么修?”

    石老师傅:“这个桥修起来并不复杂,只是中间要安二个桥墩,这就比较费事,首先要让这段河流暂时改道,绕过这里,再堵住桥上下游,舀干里面的水,挖下左右桥头和中间桥墩的基坑。砌好桥墩,铺好桥板,桥便建成了。前后工期约一个月,工银五十两,管老板解决我们的吃住,辅工你们出。”

    管世敦:“行!”

    石老师傅:“首先的准备工作是我们负责采石,你们负责挖临时河道,所谓临时河道只是一个宽一点的流水沟而已,我用石灰划出开挖线路。”

    管世敦:“按老师傅说的办。老师傅什么时候动工?”

    石老师傅:“我们今天下午就赶回去。明天拿了工具就来。后天即可开工。原有木桥暂时保留,到砌桥墩时才拆。以让百姓往来。”

    管世敦:“我先付二十两订金,完工时再结清,可以不?”

    石老师傅:“可以!双方信义之交。就不写契约了。”

    管世敦:“行!当即给了二十两银票。”

    翌日中午,石师傅师徒四人被接到了管家西院安排了住处和放工具的地方,管世敦叫一个长年在午饭后带一个小石师傅去看采石的地方,午饭后,管世敦安排长工管事跟随石老师傅去放临时河道的路线,并将带些人挖出临时河道,所取之土用麻袋装起缝好,以便堵上下河道。这位管事带着二十名长工,按石老师傅的要求开挖,并用麻袋装土,由二个女长工缝合麻袋。山上的石老师傅带着三名小石师傅按砌桥墩的要求开石、制石,长工管事安排人抬到工地,七天后,临时河道挖成,在石老师傅指导下,打开最后一层土,部分河水流了进来,水位降低,长工们下水垒装泥麻袋截流。大半天,截流成功。然后转入桥下游截流。天快黑时,下游截流成功。第二天,四位长工开始用桶舀里面的水,舀了一天,才将水舀干。翌日开始拆木桥,拆完后,清除桥下淤泥又花了二天。又按石老师傅指定的位置开挖桥两头和中间二个桥墩的四个基坑,挖下去三尺便到地下岩石面,老师傅将三个儿子调回来和他一道用钻子将斜的岩面打平,然后就开始了砌桥墩的事。三个儿子老二、老三各砌两个桥头的桥墩,他与大儿子砌中间的二个桥墩,桥墩横长一丈五尺,宽三尺,三天后便砌好了。最后是放桥板,九根长一丈、宽四尺,厚二尺的石桥板,放在桥的两头,由三根长铁管綑成的三脚架上吊着铁滑轮,粗麻绳拴好外端,拉动滑轮链子,慢慢的将桥板外端抬起,慢慢向外送,到达桥墩中央便慢慢放下,再用铁撬棍进行校正到应到的位置,就这样,上午吊装三根桥板,下午吊装另一头三根桥板,一直到擦黑。第二天放中间三块桥板,到半下午时才放好。就这样,一座宽一丈、长三丈的石桥便稳稳当当的架在管家河沟上了。时间用了二十五天,又用了三天时间砌好两边的护栏和前后两头各长一丈的上桥石路面,又花了两天时间折去上下游堵水的麻袋,回放在开挖的临时过水的水沟中,修桥之事全部结束,果然耗时一月。

    管世敦邀集青木关、陈家桥、虎溪河三镇头面人物和四乡父老,在桥头开了个盛大的踩桥大会,会上鼓乐齐鸣,他带着大家从南头走到北头,完成了踩桥仪式,大家一致提议,此桥命名为“管家桥”。大家要他写篇简短文章记叙此事。现将他撰写的《管家桥记》录于后:

    惟大清康熙七年夏,连绵阴雨,致使管家河上年久失修之木桥濒于垮塌,黎庶旅之心惊、车马过之胆颤。六月下旬。终致桥板断裂,险象环生,余延请大匠师石某父子,开山裂石,立桥墩于河中,覆桥板于墩上。石桥落成,坦途是现,乡里为之欢悦,百姓履之复安。皆称此桥为管家桥也!属余作文以记之,余欣然命笔成文,并刻石成碑,以记是邑之盛事也。

    邑人管世敦

    此桥落成,即方便了自己的行走运输,也方便了青木关、陈家桥、虎溪河三镇的交通,故此桥被大家喊成管家桥至今。逐渐管家桥变成了地名,成了管家所在的代名词。

    还在开春时节,管世衡夫妇过完年回来时就带来管世敦岳父的口信,说他七月初九满七十。要办七十大寿的寿酒,一定要管世敦、陈金定带外孙回来参加寿宴。管世敦当即与陈金定商定,再忙也要回去看看,受邀请的还有亲家管上学夫妇,管上学夫妇也决定接受邀请,一道回去。

    六月初的一天,湖广会馆一位荆州江陵籍同乡给管世厚带了封家信来,写的是管宇栋亲收,管上学知道是带给管世厚的。于是派人送到青木关管家院。正好管世厚从合州回来拿东西,收到信后一看。信上说他的亲爷爷满九十,时间是七月十六,而且必须是全家一道回去。江陵管家也是一个比较大的姓。管世厚的祖父治家甚严,动辄打人,一家人都怕他,管世厚的父亲受其影响,也动辄打人,刘芳入嫁到管家后借口宇栋在外治渔,为照顾他,搬到他治渔的地方才离开了老屋。两个娃儿不仅经常挨爷爷的打,有时还挨太爷爷的打,一听说要他们回去祝寿,坚决不回去。管世敦说:

    “三哥,人能活到耋耄之年是极不容易的,尤其是九十大寿,更是极难得的,同时,出来三年了,回去省省亲也是应该的,此行你们一家的开销算兄弟的,四人来去坐官船上等舱,包括回去送的礼物都算我的。”

    又对正瑜、正瑾说道:

    “两位小侄,百善孝为先,你太爷爷九十大寿,作为重孙是必须到场的,这三年你们进学也辛苦,也可趁机耍一下,过完生你爹妈马上就要回来,又不会在江陵待好久,听你爹爹的话,我还等你们两个给四爸带好吃的回来呢!”

    七月初,管上学、张春红正在弘仁堂等着管世敦、陈金定这家来,好高高兴兴的出门向绥阳去了,本来陈金定很想带团团、圆圆回去看看,因已过继给二哥,不好提出。到弘仁堂,管上学一看他最钟爱的两个孙子没来,就问:

    “团团、圆圆怎么没带来?”

    陈金定:“爹,他们两个已过继给二哥、二嫂,怕二哥、二嫂多心,我不好开口,我当然想他们见见外公外婆、舅舅舅娘的。”

    张春红:“这两个宝贝是爷爷的心头肉、开心果,我们早就说了带他们两个一道回去的。”

    管上学:“过继给他,还是我的孙子。叫个伙计去给老二说,马上给我送来,我等着,明天走也不要紧。”

    伙计骑马快速赶往青木关,时逢世选不在,王二妹立即找了个凉轿抬着,由伙计护着赶往城里,天还未全黑便到了。

    第二天四乘凉轿抬着管上学、张春红、陈金定、四个娃儿,管世敦骑着他的白龙马,戴了个大草帽向江边走去,过了江,上到黄角垭,在垭口上,管上学叫轿夫休息一下,他向孙子们讲道:“你爹,你四爸,当年刚满岁,一家人从重庆出来逃难,就在这黄角垭口,对着重庆城大笑,并阿了泡尿在石梯上,当时,我说这预示着我们一家一定要回来的。”

    张春红:“你爹属狗的,狗阿尿就是为了找回来,果然我们回来了,发了家,你们说有没有神灵在指引?我看就是有!”

    孙子们其他不懂,但阿了泡尿却是懂的,为此欢呼雀跃:“爹爹阿了狗尿,爹爹阿了狗尿!”三个男孩也分别掏出小雀雀阿起尿来,说到:“我们也阿尿,学爹爹。”

    圆圆忙把脸埋在婆婆的衣裳里说道:“羞死人了。”

    就这样。三天到达绥阳,管上学在街上专门拜会了杜会长,杜会长设晚宴招待他们一家,第二天上午。回到寿星院,管上可知道他们要回来,早就收拾如常,回家后的第二天管世敦即和陈金定与四个孩子到岳父家中,这时陈金定已不是当年的陈金定了,满身的珠光宝气,几个兄弟姐妹皆一人一套绸缎衣服,侄辈也是一人一两见面礼。对父亲则是三套长袍马褂,母亲三套旗袍。长短都有,管世敦另送礼金三百两银票。陈金定和孩子留在外婆外公处,管世敦因要看看世衡的麻田和表姐张春娟一家,午饭后即返回喜神院,晚上与伯父母、三哥世臣一家,吃了个团圆饭,现在偌大的家业都是三哥世臣一个人顶着,大爸上可马上要满六十,腿脚也没有那么灵便了,世敦这才理会到为什么世臣极少来重庆看看。世敦道:

    “三哥,我五年未回绥阳,在外面发展,今天知道了三哥一力支撑着这个家的艰辛,但是我仍请三哥、三嫂及正峰、正岚去兄弟的巴县青木关看看,比这上坪村又是一翻风光,年过了再返回也不误事,不知三哥三嫂给不给兄弟这个面子。”

    说完拿出给三哥三嫂、大爸、大婶及两个侄女的礼物,一人一套衣服。男的为长袍马褂。女的为旗袍和滚边裤子。两个侄男女也是衣服。

    陈冬梅说:“这下后天亲家过生我有衣服穿了。”

    管上可:“我说老太婆,你平常出门没穿衣服吗?”

    管世敦:“我懂大婶的意思。是没有这种时新的样式。过年时大哥来重庆,我给大婶买几套就是。”

    七月初九,管家一家起了个大早。一行人三匹马、三乘轿,趁早天凉快,走拢才辰时中,正峰、正岚大点带着正权、正玺和正龙、正凤在坝子上耍,不久客人们到了,由于陈家也是大户,又攀上管家这个大绅粮,所以来客特别多,办了三十桌还冒席。

    中饭后,陈金定跟管世敦商量,说他五年未回来了,爹妈想留她带着娃儿在这里多耍几天。管世敦:“要得,你带着娃儿耍个十天半月回来都可以,叫二舅送你们回来,也顺便到我们屋耍一下,身上的钱够不够用?”

    陈金定:“有一百二十两,我想够用了。”

    管世敦拿出二十张十两一张的银票给陈金定,说道:“再拿二百两去,万一要去看那个老辈子,不要弄得太寒酸。”

    陈金定接过,揣在怀里,说了声“也好”。

    第二天早晨,管世敦吃过早饭就拜别岳父岳母和二位舅兄,回喜神院,然后去了一下福星院、禄星院看了一下,便到寿星院父母处商量回重庆的行程,管上学说:

    “明天一大早就走,去桐梓吃中饭,现在天亮的早,估计得行。”

    管世敦:“金定和娃儿要耍些天才回来,就我们三人走,你们坐轿,我还是骑马。”

    张春红:“要得,让他多耍两天,老年人,看一回少一回了。”

    管上学:“你给你媳妇打招呼没有?不要让娃儿到水凼凼搞水,他们门前那个水凼凼深得很啰!”

    管世敦:“我说了的,特别给正权说了要带好弟弟妹妹,岳母也专门叫个长年带他们四个,我想没事。”

    管上学:“我觉得有点闷热,可能最近一两天有雨,明天早点走是对的。”

    第二天管上学、张春红坐着凉轿,管世敦骑着马,迅速向桐梓进发,桐梓在大娄山的娄山关北,虽然地势没得娄山关高,但比绥阳上坪村高得多,他们快进桐梓县城,回头看了看,只见东边绥阳方面黑云滚滚,闪电雷鸣,管世敦说:

    “爹,你们看,可能绥阳那边下大雨了。”

    管上学、张春红也扭头朝绥阳方向看,管上学:

    “我看这雨的中心在你老丈人那一带。”

    管世敦:“又是雷,又是电,又是风,又是雨的,好大的阵仗,雨肯定下的大,我们今天走是对的,万一把哪座桥冲垮了,就不好走了。”

    他们一行。在桐梓城边找了个饭馆吃了中饭,出来一看,绥阳那边已云开雨霁,太阳又照起来了。

    管世敦:“爹、妈。绥阳那边的雨看来是停了。”

    张春红:“停了倒好,正是晒谷子的时候,亲家他们一百多石谷的田,要晒好几天才行。”

    管上学一行轿马又往重庆方向赶,半下午快到夜郎镇,管世敦指着远处高高的白马山说道:

    “爹,右前方那座高山就是白马山,白马山下有个楠木镇,李邦主就住在那里。每次买马。买牛都要找李邦主,只有他才知道,谁要卖,也只有他才承揽牲口的运输。李邦主是一个很讲义气,很重信义的朋友,从来都只收按规定应收的银钱,从不多收一两。”

    这时从后面传来马匹疾驰的马蹄声,管世敦回头一看,好像陈金定二哥,立即说:

    “爹。好像是金定他二哥追来了!”

    管上学立即叫停轿,管世敦也止住马站在路旁,等马跑拢,果然是陈金定的二哥陈金山,管世敦立即下马,拉住他的马缰,问道:

    “二哥,有什么事?”

    陈金定:“妹夫,出大事了。中午打雷下暴雨那阵。三妹看见一群鸡没进圈,在大树下淋着。她戴着斗笠去吆,刚走至大树下,一个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