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二十四章 乍遇八路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再说杨胜武和苗长青带着两狼山的队伍在雁门山脚下的广武村耽搁了几天后,决定穿越雁门关,继续寻找执法队。

    这天,大家早早起来,在灰窑沟吃过早饭后,杨胜武就问警卫二斜眼:“小郭,你知道过雁门关有几条路?”

    “两条。一条是大道,路过黑石头沟,可通汽车,另外一条是盘山小道,可直通山顶的雁门关。”二斜眼是雁门关下人,自然熟悉。

    “好,咱们走小路。省得走大道怕遇上曰军的运输车队就麻烦了。”

    杨胜武对苗长青说:“苗老弟,咱们走小道吧,先让景磊的带领侦察分队前去探哨,大队人马后续跟进。”

    “好。景磊,你要多加注意,这雁门山山势险峻,尤其是雁门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小心使得万年船。全队的安危就看你们几个了。”苗长青吩咐道。

    “我会的,放心吧。”景磊高声说。

    灰窑沟距离雁门关看上去很近,但一旦真要翻越的话,实际距离还是很远的。首先是山路盘旋蜿蜒,再次,到处是悬崖峭壁,稍不留意,就有可能坠落悬崖。沿途到处可以看到沿着山脊建造的残破古长城和烽火台。此时,正是南雁北归时节,从南方飞来的大雁沿着雁门关缺口鸣叫着飞越山岭,一派哀鸣的景象。

    马匹在雁门古道上勉强可以通行,至于马车,则吃力而缓慢地爬行。

    此时,正是早晨山雾弥漫之时,行走在雁门古道上,有一种飘渺得道的感觉。

    雁门山,古称勾注山。这里群峰挺拔、地势险要。自建雁门关后,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它“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相传每年春来,南雁北飞,口衔芦叶,飞到雁门盘旋半晌,直到叶落方可过关。故有“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的说法(《山海经》)。

    雄关雁门,居“天下九塞”之首(《吕氏春秋》)。从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起,历代都把此地看作战略要地。赵置雁门郡,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唐书·地理志》描述这里“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径关,亦曰雁门关。”后经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约四百余载。元朝设千户所,关城被毁。明代吉安侯陆享于洪武七年(1374)自监民工筑新关于旧关东北十里处的要道。南距代城县四十余里,北邻广武古城二十一里,地势更为险要。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曾亲临此地。他写道“雁门重关,山峦在焉,霞飞云举,两山对峙,其形如门,而飞雁出于其间。”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顾炎武在反清复明失败后,有一段时间到代县来,考察代县的山川地势,作反清的基地。

    后续部队等上雁门山,众人回头一看,见山势高峻,不禁感慨。

    快到雁门关时,山势越发险峻,苑爱静等人吓得不敢坐车,只好步行走路、就连于游海等较为轻伤的伤员也集体下车,坚持走路。

    就在大家对雁门山议论纷纷,感叹造物主造出如此雄壮的山峦时,猛听得从山崖两畔站出许多身穿灰色军装的军人来。

    “不许动,缴枪不杀!”

    两狼山的土匪哪见过如此阵势,见被包围,下意识地纷纷拉枪栓。

    “不要动手。”杨胜武赶紧喊道。

    “妈的,瞎了他们的狗眼,哪里来的土匪,胆敢惹你二大爷。”苗长青拔出匣子枪就要打。

    “等等!”杨胜武大吼。

    苗长青看着杨胜武,询问道:“你认识他们这群人?”

    杨胜武摇摇头。

    这时,只听山上的军人喊道:“再动,小心打断你的狗腿。”

    苗长青气得举起匣子枪来,大喊:“报上你们的名号,你大爷不杀无名之鬼。”

    就在苗长青喊话的同时,就见景磊等人被一群人押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