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十回 朱元璋转圣 须菩提成佛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贤人之学,以圣为则。若局于小而苟于凡,岂能充广其学!”下诏命郡县并建学校。府学设教授一人、训导四人,生员四十人,州学设学正一人、训导三人,生员三十人;县学设教谕一人、训导二人,生员二十人。师生月廪食米每人六斗,有司给以鱼、肉。学官月俸,多少不等。学者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务求实才。

    1370年,大封功臣,李善长韩国公,徐达魏国公,李文忠曹国公,冯胜宋国公,邓愈卫国公,常遇春之子常茂郑国公等“六公”;汤和中山侯,唐胜宗延安侯,陆仲亨吉安侯,周德兴江夏侯,华云龙淮安侯,顾时济宁侯,耿炳文长兴侯,陈德临江侯,郭兴巩昌侯,王志六安侯,郑遇春荥阳侯,费聚平凉侯,吴良江阴侯,吴桢靖海侯,赵席南雄侯,廖永忠德庆侯,俞通源安南侯,华高广德侯,杨璟营阳侯,康茂才之子康铎蕲春侯,朱亮祖永嘉侯,傅友德颍川侯,胡美豫章侯,韩政东平侯,黄彬宜春侯,曹良臣宣宁侯,梅思祖汝南侯,陆聚河南侯合计二十八人(是模仿了汉光武帝刘秀封了云台28将);汪广洋忠勤伯,刘基诚意伯(总的来说,刘基封伯爵还是公正客观的,毕竟投靠老朱比较晚是在1360年,而且还在元朝任过职,后世对此颇有异议,实乃出于主观偏爱)。

    朱元璋再次告诫宦官严禁干涉朝政。

    老朱否定神仙之术,长生为说。此是欺世之言,切不可信以为真。人如果能惩忿止欲,养以中和,自然可以延年益寿,有善足称,名垂不朽,虽死犹生。何必枯坐服药,以求不死呢!况世间根本没有不死之事,应该痛绝此念才是。

    1371年,刘伯温退休,然不久无奈返回京师天子脚下。

    朱元璋规定官吏贪赃八十贯钱,绞死示众,然后剥皮实草以儆效尤。

    1372年,明朝全国僧尼、道士、女冠共五万七千二百余人,全部免费发放度牒。自此时起,每三年一度(后来开始收费了,甚至在明英宗朱祁镇的正统年间,在王振的撺掇下,每年一次;后来朱祁钰给一度废止,不过由于各种原因重新启动,最终定于1457年始每十年一度)。

    罢免孟子的文庙配享资格,第二年又恢复。

    1573年,富民沈万三被流放云南。

    颁布《大明律》;裁并僧道寺观,府、州、县只存大寺观一所,合并僧徒,择有戒行的掌管,若请给度牒,必经考试合格者,方许给度牒。女子出家需要年满四十。

    1374年,朱元璋注解《道德经》(额,是真的,老朱别看真实学问不大,不仅注解道德经,还写了周颠仙传的小说哩。但是在西游记里面老吴还是讽刺了至少两回,一个是西游记第二十一回,猴儿竟然不知道“李长庚”是太白金星的大名;第二个就是第八十七回,大圣竟然还以为“郡侯上官”是个官名哩,当地人告诉他其实是郡侯的姓氏为上官)。

    1375年,增祀鸡笼山功臣庙一百八人(说明老朱其实对功臣还是不错的,至少在这个时候)。

    刘伯温去世,曾给朱元璋上《时务十八策》。

    “空印案”爆发。

    1377年胡惟庸为左丞相,汪广洋为右丞相。

    1378年不拘资格选用人才为官。

    1379年,汪广洋贬广南,后赐死。

    1380年,胡惟庸谋反案。

    1382年马皇后去世。

    同年设立锦衣卫。

    冤杀李仕鲁,因朱元璋对佛教颇信(毕竟做过和尚么),李老夫子不惜以退休劝谏,被朱元璋廷杖处死。客观的说,老朱对和尚们其实要求很严(杀的和尚数量可不少的),但儒家还是不太满意的。只能说,老李稍微有点儿过,朱元璋现在人老心更狠了。

    1384年,朱元璋铸铁牌,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置于宫门之中。后又敕诸司,不得与内官监文移往来,不许其读书识字。

    1385年,颁布《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律法。

    坐盗官粮案的爆发。

    1386年,朱元璋敬老,贫民年八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九十以上,岁加帛一匹,絮一斤;有田产者罢给米。应天、凤阳富民年八十以上赐爵社士,九十以上乡士;天下富民八十以上里士,九十以上社士。

    1387年,限制锦衣卫刑狱权力。

    1388年赐死李善长。

    1393年蓝玉案。

    1397年,刘三吾科举案。

    1398年,朱元璋驾崩。帝天授智勇,统一方夏,纬武经文,为汉、唐、宋诸君所未及。当其肇造之初,能沉几观变,次第经略,绰有成算。尝与诸臣论取天下之略,曰,“朕遭时丧乱,初起乡土,本图自全。及渡江以来,观群雄所为,徒为生民之患,而张士诚、陈友谅尤为巨蠹。士诚恃富,友谅恃强,朕独无所恃。惟不嗜杀人,布信义,行节俭,与卿等同心共济。初与二寇相持,士诚尤逼近。或谓宜先击之。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圆,故先攻友谅。鄱阳之役,士诚卒不能出姑苏一步以为之援。向使先攻士诚,浙西负固坚守,友谅必空国而来,吾腹背受敌矣。二寇既除,北定中原,所以先山东、次河洛,止潼关之兵不遽取秦、陇者,盖扩廓帖木儿、李思齐、张思道皆百战之余,未肯遽下,急之则并力一隅,猝未易定,故出其不意,反旆而北。燕都既举,然后西征。张、李望绝势穷,不战而克,然扩廓犹力抗不屈。向令未下燕都,骤与角力,胜负未可知也。”帝之雄才大略,料敌制胜,率类此。故能戡定祸乱,以有天下。语云“天道后起者胜”,岂偶然哉。

    明史赞曰,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纪,崇凤都,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至于雅尚志节,听蔡子英北归。晚岁忧民益切,尝以一岁开支河暨塘堰数万以利农桑、备旱潦。用此子孙承业二百余年,士重名义,闾阎充实。至今苗裔蒙泽,尚如东楼、白马,世承先祀,有以哉。

    老朱的功过是非,大家自己鉴别罢。

    那么孙悟空从出世开始,就是映射了朱元璋的。在须菩提祖师那里学艺,自然就是指老朱在皇觉寺待了几年啦。

    大圣两度大闹天宫,就是灭元和北伐。

    被压五行山下,其实说的是朱元璋驾崩,后面孙悟空的隐藏灵魂主要还是朱元璋,等到了收服沙僧之后四圣试禅心那回书,是个重要的转折。就是孙大圣的映射关系开始转到了朱祁镇的身上。

    出了五庄观以后,故事情节跳动的很厉害,映射的明朝时期也转到了别处,时光交错,混乱的很,其实这样描写的目的就是两字,“隐晦”。

    孙大圣开始隐指了朱元璋,后来一会儿映射了朱祁镇,一会儿是朱祁钰(虽然比较少,但最明显的地方就是在金兜山丢了金钱哭丧棒后,上天庭找玉帝搬兵那一段,猴儿少有的温文尔雅),所以我们就觉得猴儿的性格怎么如此矛盾哩。直到二心搅乱大乾坤那一段,哥俩皇帝同时登场,真假美猴王的故事固然精彩,但是其背后隐藏了多少老吴的辛酸感慨呢。那么朱祁镇哥俩的事情,咱们已经说了不少,现在也就不再谈了。

    到了书的最后,唐僧五人归真。这一回的题目就是径回东土五圣归真,猛一看是很有点矛盾的。按说佛家讲究九九归一,就应该是“再返西天五圣归真”才对的。但偏偏是“径回东土”,说明在东土的真才是真正的真。那么这个真,其实是指众多的明朝皇帝都驾崩了,将希望寄托在万历皇帝身上了。所以,西游记草草收尾,令人有点遗憾,要是孙悟空等人再辉煌风光几下,该有多好哩。但是我们清楚了猴儿几个的映射关系之后,就明白了老吴的用心,在西天的“真”,不过是个蝉壳罢了。

    万历皇帝朱翎钧,姓名最后一个字里面有金字旁的,所以他才是最真正的真。是老吴希望朱翎钧能够继承先辈朱元璋、朱允炆、朱棣还有朱瞻基(水字辈的朱见深就没有这个好运了)的优点,吸收借鉴其他祖辈的功过,以便能够做得更好一些,至少不要次于唐太宗李世民吧。

    怎么说万历好呢,开始亲政的时候还行,也就是说万历十年到万历十三年的时候,的确是个相当好皇帝啊,这个咱得承认的。

    写到这里,凯撒的胡扯也即将落下帷幕。心里也是感慨万千。

    吴承恩,的确是个儒之大家啊。

    细细分析西游记,就会发现,这本书,包含万象,学说繁多。老吴虽然不可能什么都擅长,但是能够将这么多的内容揉合到一块,难得的很。尤其是根据数学的排列组合来分析,西游释厄传的描写难度,猛一看很简单轻松啊,但其实是相当惊人的,它的呕心沥血程度要远远超越石头记。

    李春芳,也很了不起的。虽然他将西游记给删改了不少内容,留下了一些无法解释的纰漏,甚至很多地方都违反了老吴的原意。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下来,确保了西游释厄传的问世和流传,也弥补了老吴的一些较大缺憾。

    从书里大部分内容来看,老吴对明朝的皇帝其实都颇有微词的。比如,唐僧老是害怕担心这个那个的;猴儿被紧箍咒给勒的要死;八戒让悟空揍来揍去的;沙僧也经常让妖怪给逮住的,而且书里给其的笔墨太少了点;玉龙更是倒霉透顶的,一路上基本都是变成了白马,让唐僧骑了十四年啊。

    估计李春芳看了老吴的书以后,也是皱眉啊。这能公开发表嘛,更别提流传后世了,要是有官员看懂了话,估计百分百就得给禁了的。于是便在很多地方予以了修改,使得这本书能够被皇家所容忍,当然老李自己的面子也很重要,可以肯定后来的辅臣们还是照顾李春芳的。

    西游记很多地方凯撒仍然懵懵懂懂的,存在着些未解之谜,请听下回接着胡说。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