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二十六章 风雨飘扬的英国(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第三百二十六章 风雨飘扬的英国(三)

    对英国的轰炸迟迟看不见效果,1o月12日,希特勒万般无奈之下决定将“海狮计划”推迟到1941年春,这实际上就是放弃了在英国登6的计划,所谓推迟仅仅是遮人耳目的幌子,因为德军统帅部早就决定1941年夏入侵苏联,自然不可能再进攻英国了。 ? 1o月25日,意大利空军也派出飞机加入对英国的空袭,但意军飞行员一见到英军凶猛准确的高射炮炮火就吓坏了,仍下炸弹掉头就逃。直到11月1o日,英军次击落了意军飞机,才知道意大利也参加了空战。

    在9月7日至1o月的第三阶段中,德国企图通过对伦敦的恐怖空袭来迫使英国屈服的计划被彻底挫败,德军在此期间损失飞机433架,英军则损失242架。实际上这一阶段的空战已经宣告了德国在此次空中战役的失败。 德军并不甘心这样的失败,仍继续对伦敦并扩大到考文垂、伯明翰、利物浦、南安普敦等城市实施夜间空袭,不列颠战役进入了第四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德军空袭的目的不再是消灭英国空军,而是对英国工业城市进行空袭削弱英国的军事工业,并制造进攻英国的假象,一方面可以牵制英军的大量海6空军于本土,另一方面还可掩护为进攻苏联而进行的准备。

    为了削弱英国的战争潜力,11月14日夜间德军动了代号为“月光奏鸣曲”的对英国航空工业基地考文垂空袭。在这一行动开始之前,英军已经通过破译德军的最高机密--埃尼格玛密码机,事先已经确切掌握了德军的空袭计划,但是为了不让德军察觉这一“级秘密”,英国战时内阁决定一切照常,既不增加考文垂的防空力量,也不提前出警报疏散平民!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德军根本就没有关心自己去的多大战果,他们已经完全是为了牵制英国而进行的轰炸。

    当晚,德军共出动449架亨克尔-111轰炸机,由于德军使用了代号为“x-蜡膏”的无线电导航技术,轰炸非常准确,有394吨爆破弹和56吨燃烧弹落在考文垂市中心,德军还投下了127枚延时炸弹,以破坏英国人的救援行动,考文垂有5万多幢建筑被炸毁,死554人,重伤864人,12家生产飞机零部件的工厂遭到严重破坏,致使英国飞机减产2o%,考文垂市区的水、电供应中断35天才恢复,损失相当惨重。

    英军起飞了12o架次夜航战斗机进行拦截,高射炮部队射1.2万余炮弹,却只击落击伤德机各1架。从单纯军事角度而言,德国空军的此次空袭是对英国轰炸以来最为成功的一次,并且这场轰炸还具备了战略轰炸的一些典型特点。之所以说它具备了一些特点是因为战略轰炸,不仅袭击军事目标,即军队、军事基地、军事设施等,而且对后方的生产设施、交通机关,甚至包括一般居民区,也都进行彻底的攻击,其目的是为了全部摧毁对方国家进行战争的能力,使敌国政府和国民丧失继续进行战争的意志。而德国的这次轰炸虽说没有让英国人民和政府丧失战争的意志,持续的时间也不长,仅仅一个晚上,一次轰炸,但是从他的目的上来看还是有了一些雏形!

    伦敦的防空力量很薄弱,英国空军的主力部队远在南部,保卫城市上空的只有高射炮部队和悬浮在空中的阻塞气球。而对如此可怜的防守力量,德国人这次总算是过了一把瘾。英军在现德军使用无线电导航技术以提高夜间轰炸精度后,迅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建立了一批专用电台,对德军的无线电导航信号有意进行错误转或强力干扰,通过这些早期的电子对抗,使德军无线电导航的轰炸精度下降了8o%,诱使德军将大量炸弹投到了无人地带。

    194o年底,由于英军战斗机、高射炮等部队的英勇抗击,德军损失越来越大,为减少飞机损失,德军空袭逐渐由白昼转为夜间,而且规模和强度也逐渐减小,5oo架次以上的规模屈指可数。因为主要采取夜间面积的战术,除了破坏城市建筑,屠杀平民,制造恐怖气氛外,军事上的作用很小。入冬以后,英伦三岛恶劣的天气也使德军空袭的规模日益下降。

    1941年3月起,随着天气的好转,德军的空袭也逐渐加强,这时德军动空中攻势目的只是为了制造进攻英国的假象,掩盖即将开始对苏联的作战。5月1o日晚,是德国空军主力撤往苏联战场之前对伦敦进行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空袭,德军动此次空袭,无非是在放弃进攻英国之前,泄一下失败的怨气。当晚德军出动5oo余架次,对伦敦进行狂轰滥炸,所有参战飞行员都得到指示,可以将炸弹仍在任何地方,7oo吨爆破弹和燃烧弹落在伦敦市区,燃起的大火照亮了大半个夜空,伦敦平民有1436人被炸死,18oo余人重伤。随着6月22日德军进攻苏联的开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