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44章 收拾王殷1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城人。这个时代,天下大乱,活不下去的老百姓们,纷纷放下锄头,精神抖擞的拿起长枪,投锄从戎,由锄地变成了锄人,由收割麦子变成了割人脑袋,出现了一些让人自豪的军人世家。军人这个职业,学习快,成才难。割脑袋和割麦子不一样,割麦子最多就是一不留神把自个手给划破了,玩了个自残;割人脑袋,一不留神就被人割了脑袋。

    虽然军人这个职业,不交税,不种地,见人不用低三下四,吃饭喝酒还能趾高气扬的不给钱,可是,就因为它的风险性颇高,流动性太大,更新淘汰率太高,另外还有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导致广大在业人员,难以全身心的投入。当兵的也是人,谁也不像孙大圣那样从石头缝里面蹦出来,老的小的,总不能呆在军队里面,只能够留在家乡。所以,王殷军队的底层人员思乡情浓。

    针对这种情况,王朴出了个主意。这个主意很简单,眼前的大周内忧外患极多,为了对付这些忧患,就需要大批的军队。这军队大部分肯定是由成年男子组成的,既不是什么老年模特队,又不是什么少年儿童团。为了让军士们安心,王朴就建议朝廷下了诏令,只要这一家确定有人参加了**,那么这家人迁移到了关中之后,就可以享受一些待遇,比如多分点田地,少缴点赋税。这诏令下达之后,通关以东迁移的百姓很多,可重点却放在了河北邺城一带。

    对老百姓来说,最大的希望是什么?老婆孩子热炕头啊!听说只要家里面有人参军了,就能享受这么多服务,老百姓那还不闻风而动,纷纷找自己孩子参加军队的证明。这么一来而去的,王殷手下还有多少河北兵,被大周朝廷轻而易举的就掌握了。知道了河北兵的数量,王殷手下能打仗的精兵有多少,郭荣心里就有数了。更何况,那些当兵一听,自己老爹老妈老婆孩子,迁往关中还有这么多的好处,这心里对大周朝廷的感激,自然是难以言表。郭荣一没有在王殷部提拔官员,二没有在王殷部赏赐钱粮,可是,郭荣在王殷部的威望却逐日增加,在底层百姓心中比王殷还有号召力。

    后来,王殷察觉了。这好事儿可不能让你姓郭的一个人占了啊,不行,我也得占点好处。王殷于是上表奏请郭荣,说自己蔡州这一带沃野千里,可人口稀少,既然陛下要迁移人口,迁到关中是迁,迁到我蔡州也是迁嘛,何不把邺城的百姓迁一部分来蔡州。

    王朴贼精贼精的,一眼就看穿了王殷的意图。他却郭荣婉言拒绝王殷,找了很多借口,什么朝廷经费困难,什么蔡州四战之地,什么百姓不愿意迁移等等,就是不松口。

    书非借不能读也,菜不抢则不香也。见郭荣不松口,王殷更是觉得这里面猫腻太多,更是想占这个便宜,于是,更加积极主动的上表请求,还拍胸脯答应下来了许多条件,比如百姓路上吃的喝的,姓王的全包了,只要朝廷肯放人过来,所有的花费,都有我们蔡州来搞。就在这种情况下,郭荣也还犹豫再三,才勉强同意。

    看起来美好的东西,做起来往往让人吐血。比如叠一千只纸鹤,看起来五颜六色漂亮极了,可叠的过程却充满了痛苦。电视里,男女猪脚在桥头两侧相视而立,呼喊着狂奔着,拥抱在了一起,狠狠的啃了起来,多温馨多浪漫。可要是在生活中,你玩这么一套,保准好奇的中国百姓会在一旁指指点点,你持续的时间越长,围观着越多,最后总会让你面红耳赤,逃之夭夭。

    王殷觉得这迁移百姓,又多了人,又多了赋税,还让自己麾下的军士安心,所以,他一定要抢过来。可是,他抢过来之后才现,这玩意儿,得不偿失。他不像郭荣志在天下,手里面人才多,他王殷指挥打仗,那会搞什么经济啊。本来说的好好地,人迁移来了以后,就给分田地,田地都是不缺,可是,有肥沃之处,有贫瘠之地,虽然是乡里乡亲,可为什么你家分的田就比我家好那么多呢?老百姓不服啊。

    王殷肚子里也是一肚子气,我把你们大老远接来,你们老老实实听话多好啊,干嘛争来争去的。搞得王殷烦了,就让军队下去镇压,差点搞起军变来。王朴就趁机在蔡州宣传,为什么皇帝能办好,王殷就办不好呢?本来朝廷就有了安排,可王殷偏偏抢着干,还干坏了。王殷这家伙眼里面根本就没有咱们河北人,良心大大的坏了。这么一闹腾,中下层更是心向朝廷了。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