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102】你我推荐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底才加入李自成的农民军,此时的李信应该还在老家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呢。”

    “先生能否修书一封,学生差人去河南延请?”宋友亮又行一礼

    “那有什么不能的?文房四宝伺候!”毕懋康乐呵呵地一挽袖子

    李信生于明朝万历四十四年,天启七年举人,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 陈沟村陈王廷,字奏廷,是李信的姑表兄弟,在千载寺与李岩李仲义结金兰,立志练就文武全才,报效国家,建功立业。 这一年,李信陪同陈王廷去参加武举考试。因为陈王廷自恃武功高强,没有向报靶官行贿。考射箭的时候,陈王廷射了一个“凤夺巢”,就是射的箭从靶中心人家射的箭的孔中穿过。这是射箭水平十分高的人才会生的事情。报靶官有意把一个中靶之箭报为脱靶。陈王廷怒从心头起,盛怒之下居然挥刀劈了报靶官。这一下惹了人命官司。陈王廷就跑到李际春的农民起义军中去避祸。李信受到株连,只得逃命,李信就到了开封杞县姨母家中传拳为生,同时李信又到嗣父(继父)李春玉在杞县开的晶白粮行主管账务。 李信如果不是受到突事件的牵连,他一个举人,可能会由进士考试,走当官的路。他受牵连,我们也可以看到明朝官场的**。如果不**,陈王廷的事情就不会生。

    万历以来,官府加派“三饷”,就是(辽饷、剿饷、练饷)横征暴敛,民力枯竭。崇祯年间,水、旱、蝗、风交替肆虐,豫东大地歉收连年。其间督师杨嗣昌又率兵来杞,苛求供应,纵兵扰民,致使杞境饿殍遍野,斗粟千钱。河南的杞县、太康本是穷地方,只因田赋较重,地方官吏吃,火耗多,做官人就称之为,金杞县、银太康。”如此天灾下杞县知县宋某仍然在不停地催征钱粮。崇祯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均蝗旱并,在督师杨嗣昌的苛求下,知县宋某催科不息,百姓十分痛苦。

    李信专门跑到官府,劝县衙宋令暂时停止粮食银两征收,设法给老百姓赈灾供应粮食。

    宋知县说:“兵部杨嗣昌飞檄雨下,若不征集粮食银两,我用什么来供应他们。追究起来,我怎样来答复?至于赈济饥民,本县钱粮匮乏,止有分派富户。”

    李信回去后,就将嗣父米行的大米二百余石,全部分派给了灾民。 同时又作《劝赈歌》,教灾民到各家劝勉赈济。 《劝赈歌》歌词唱道:“年来蝗旱苦频仍,嚼啮禾苗岁不登。米价升腾增数倍,黎民处处不聊生。草根木叶权充腹,儿女呱呱相向哭。釜甑尘飞炊烟绝,数日难求一餐粥。官府征粮纵虎差,豪家索债如狼豺。可怜残喘存呼吸,魂魄先归泉壤埋。骷髅遍地积如山,业重难过饥饿关。能不教人数行泪,泪洒还成点血斑?奉劝富家同赈济,太仓一粒恩无既。枯骨重教得再生,好生一念感天地。天地无私佑善人,善人德厚福长臻。助贫救乏功勋大,德厚流光裕子孙。”

    有一些灾民,纠集群众数十人,唱着李岩所编的《劝赈歌》,到各个大富家庭,引李公子为例,要求捐献粮食救灾。不从,就从粮仓抢出粮食,分给灾民。 于是《劝赈歌》就到处流传,灾民唱着李岩的《劝赈歌》,到富豪家里捐粮。不给就在他们的仓库里去找粮食,粮食多的,就招呼灾民搬走。

    受到损失的富豪就跑到知县那里,叫知县出面禁止。 宋知县本来就不高兴李岩跑到县衙来劝自己停止征收钱粮,要知县赈灾。不听,他就把自己的粮食散给灾民。散了自己的粮食不说,还编了一《劝赈歌》教灾民到各处去唱,叫富人捐献粮食,救济灾民。宋知县就叫差人拿着捉人的令牌出来布命令。 差人说:“县官有令,聚集的老百姓,必须马上解散!各自去干自己的职业。不许借名求赈,恃众要挟。如果违反禁令,就是乱民。要捉拿归案,追究罪行。” 县官的禁令,激怒了饥民。饥民击碎令牌,一齐跑到县衙门口,大声高呼:“如果不准我们劝赈,我们这些人终究要饿死!不准我们劝赈,我们不如一起去抢好了。”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