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十三章 南京言官拾遗朝廷阁臣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徐阶当会如此做吧?没有把柄还指授言路攻讦不已呢!虽则如是想,但他还是摆手道:“结言路以攻讦大臣,乃坏纲纪之举,正人君子岂可为之?”

    “那么,玄翁即可亲持此书,交于元翁,”张居正又说,“元翁当视玄翁为示好之举,对化解彼此芥蒂有益。”言毕,拱了拱手,“今日居正执笔,文牍如山,不敢久留。”可走到门口,又转身回来,以低沉的声调说,“玄翁,还是多想想如何防身吧!”

    “喔,还好!”高拱随口说。他以为张居正提醒他多保重身体,待张居正已走出房门,才似有所悟,“难道又有攻讦者?他们拿什么攻讦我?!”这样想着,收起徐陟的揭帖,塞入袖中,起身去见徐阶。

    徐阶刚进了朝房,尚未坐定,接过揭帖,痛心疾首地说:“家门不幸,出此丑事,老夫真是无颜再立朝堂啊!”

    高拱心想,此老好讲学,整日把修齐治平挂嘴上,若按照此老的逻辑,不能“齐家”,何以治国?说无颜立朝堂,倒也不为过。但这话不能说出口,只是淡淡地说:“元翁不必介怀。”

    徐阶觑了高拱一眼,想从他的神情中察探其心机,口中道:“新郑有所不知,老夫的这个逆弟,从小最是娇惯,与父母、兄长一言不合,非哭即闹,甚是无理。长大后积习未改,故无论家事、国务,老夫一向不与之言及只字片语。或许正因如此,他对老夫耿耿于怀,此次京察又不遂其愿,便出此辣手。”

    高拱听出了徐阶的弦外之音,无非是说徐陟根本不掌握他的隐私,书中所揭的那些事,都是无根之语,纯属捏造。

    真假与否,对高拱来说都不重要,他本来即无拿此做文章的打算,亲自把揭帖交到徐阶手里,已表明此意,毋需再表白什么了。可听了徐阶一番解释,一时又不知该说些什么,只得重复道:“元翁不必介怀。”便拱手告辞。

    须臾,到了会揖之时,阁臣先后进了中堂。

    张居正低着头,拿着一份文牍道:“南京吏科给事中岑用宾、都察院御史尹校,联名上《京察拾遗疏》。”

    “京察拾遗?”高拱质疑道,“京察都过去两个多月了,怎么这时候才拾遗?”

    国朝京察之制,吏部、都察院主持考察百官,南北两京各衙门五品及以下官员,各携堂上官开注的事迹、评语,亲赴吏部过堂,以凭参酌,考察不职者,降罚有差;四品以上自陈,取圣旨以定去留。考察若有疏漏,科道当拾遗。往昔京察,科道拾遗者不乏其例,但又每每引发门户之争,一旦争斗,必窒碍国务,高拱引以为忧,故语气中流露出反感。

    李春芳接言道:“献可替否,宰相之责;拾遗补阙,谏官之责。新郑不必苛责吧!”

    张居正停顿良久,终于读出了拾遗的对象:“大学士高拱,屡经论劾,恋栈不去,宜令致仕。”

    “什、什、么?”高拱大惊失色,茫然无措,“这、这从何说起?”

    郭朴大感意外,愤愤然道:“开国二百年,从无京察拾遗阁臣的先例!”

    “喔?”李春芳也感叹道,“京察拾遗不及阁臣,这是历朝成例嘛!南都科道,怎就对阁臣拾遗?”

    “哼哼,先例姑且不论,既然是拾遗,总得有可拾遗的证据,”郭朴又说,“如今这科道只说新郑被劾过,就当下台;若按这逻辑,远的不说,请问嘉靖朝的阁臣,哪位没有被论劾过?即使是元翁,被论劾也数以十计了吧?科道竟以这个理由拾遗阁臣,是何用心?这岂不贻笑后世?”

    “南都的科道,拾遗朝廷的阁臣?”素来很少开口的陈以勤也忍不住说话了,口气像是提问,又像是质疑。

    以京察拾遗的名义攻讦高拱,对岑用宾和尹校来说,也是无奈的选择。成祖迁都北京,为表对太祖的尊重,南京仍保留朝廷架构。但各部院寺监、翰林科道,等同闲衙,官员除了吃喝玩乐外,都要别寻一个雅好以打发时光。岑、尹二人一心想在文坛占一席之地,接到王世贞对他们诗作和书法的赏评,自然激动不已。可王世贞的信差又知会他们,需出面弹劾高拱。两人从未闻高拱有甚不堪之事,不知从何入手;可好不容易得到文坛盟主的激赏,坐失良机实非所愿。议来议去,岑用宾想出了“拾遗”的名堂。尹校不以为然,说拾遗阁臣无先例;拾遗高拱无由头;南京科道拾遗北京的阁臣实在太过勉强。但他始终也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最终也只好与岑用宾联名拾遗高拱。

    高拱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会有这样的事发生,这分明是对他的侮辱!委屈、愤怒却又无奈,一股难以名状的火焰在胸中燃烧,火苗一直窜到了喉头,但又不得不极力遏制住,脸色铁青,紧咬嘴唇,未出一语,起身大步出了中堂。

    徐阶鼻孔中发出“哼”声,气呼呼地说:“江陵,拟旨!拾遗阁臣无先例;切责岑用宾、尹校有失体统!”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